您的位置:首页 >走进霸州>霸州概况>历史文化>详细内容

冀中宋辽古战道遗址研究④

作者:金春红 孟德明 文/图 来源:廊坊都市报 发布时间:2025-04-06 08:00:21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随着认知的深入,笔者感到一些历史文化研究者对于战道的作用,一味跟着演义走、跟着戏曲走、跟着传说走,在逐渐偏离认知方向。

毋庸置疑,地道的作用就是躲避与防守,属于实力上相对稍弱的一方,不然,也没必要费尽周折挖掘地下工事藏身了。笔者发现,当今一些研究者不寻根溯源,利用考据和考古,而是引用民间传说和戏曲演义情节,当作研究史料佐证,结果就推导出“出奇兵”“埋伏重兵”之类的结论。稍有生活常识,或去地道亲身体验过就会知道,久而久之,这种结论与事理对接中,时间越久反差越大,以至于模糊了社会视听。殊不知,躲进地道是很被动的,往往是无奈之举。被动就难免挨打,冷兵器时代、热兵器时代,莫不如此。

先说抗战时期,躲进地道多是手无寸铁的村民,后来才有了握有简易武器的民兵。许多事例表明,在敌人“挖地三尺”策略下,这样的躲避也付出了大量人员伤亡的代价。

再说抗美援朝时期,初期的地道在面对敌人水攻、火攻、毒攻及挖掘攻击时伤亡很大,前线战士慨叹为“灌老鼠洞”,后来办法多起来,形势稍有好转。据载,1952年1月敌军发现志愿军在修筑坑道后,开始进行破坏,仅1952年3月至4月,志愿军坑道工事遭敌人破坏42处,伤亡236人。

再说宋辽战道,笔者走过永清古战道,进去后瘦人勉强进去一段,胖人根本无法进身。试想,这样的地道连呼吸都成问题,又怎么能“出奇兵”?因此可知,它的本质就属于防御功能,离绝地反击距离较远。

我们相信,传说可以有千张面孔,而真相只有一个。我们要做的就是既遵循历史、重考证,又要遵循万物事理。这样才能让我们拨开历史迷雾,不断贴近历史真相。

【打印正文】 【关闭正文】 【返回顶部】